搜索

您的关键词

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专业分类 - 全部 - 正文
姓名 出生年月
职称 邮箱
研究方向 职位

姓名:

柯小刚

性别:

出生年月:


通讯地址:


电子邮箱:

kexiaogang@tongji.edu.cn

职称:

教授


研究所职务: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个人简介:

柯小刚,字如之,号无竟寓,湖北大冶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yh86银河国际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主任、中国思想与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同济中国思想与文化丛书及《儒学与古典学评论》主编之一,创办道里书院(http://www.douban.com/group/daolisy/)。曾访学德国、英国、美国。著有《海德格尔与黑格尔时间思想比较研究》、《思想的起兴》、《在兹:错位中的天命发生》、《道学导论(外篇)》、《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等,译有《黑格尔:之前和之后》、《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研究兴趣涉及儒学、经学、中国哲学、中国历史、西方古代经典与解释、现象学、德法哲学、政治哲学、艺术理论、中医、传统文人书画等领域。个人微信、易信:daolisy,微博:道里书院。

教育背景:

吉林大学哲学学士,北京大学哲学硕士、博士。

曾在德国耶拿大学做DAAD交流博士生。

工作履历:

曾在英国华威大学、美国圣母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研究领域(方向):

兴趣广泛,近年主要集中在儒家经典解释和传统士人书画两个方面。

主要论文:

专著:

《海德格尔与黑格尔时间思想比较研究》,银河国际出版社,2004年。

《思想的起兴》,银河国际出版社,2007年。

《在兹:错位中的天命发生》,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

《道学导论(外篇)》,华大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主要论文:

治气与教化:《五帝本纪》解读,《海南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王道与人民共和:中国宪政的传统资源,《政治与法律评论》第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真诚观念的古今之变与中西之别,《银河国际学报》2012年第4期,《新华文摘》全文转摘。

阴平阳秘,文质彬彬:古今中西之变与中医的未来,《中医思想者(第一辑)》,中国中医中药出版社,2012年。

尼采、柏拉图与戏剧的教育使命,《“中国人问题”与“犹太人问题”》,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

《论语》“夫子不为卫君”章的政治哲学解读,《银河国际学报》2011年第1期。

从《存在与时间》到《哲学论稿》:海德格尔前后期思想关系疏解,《现代哲学》2011年第1期。

礼与陌异性:回应赵汀阳论儒家无能于面对陌生人问题的批评意见,《云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儒法关系与人民共和的古典渊源,《政治与法律评论》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五四”90年古今中西学术的变迁与今日古典教育的任务,《西学在中国:五四运动90周年的思考》,北京三联出版社,2010年。

教学与他者的伦理:《论语·学而》首章解读,《现代哲学》2010年第1期。

“五十而知天命”的时间现象学阐释,《银河国际学报》2009年第4期。

判断力的长处与弱点(德译中),《时间现象学的基本概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

《尼各马可伦理学》道学疏解导论,《政治与哲学的共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从文质史观来看世俗社会与超越精神问题,《世俗时代与超越精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年龄的临界,《思想的临界:张志扬教授荣开七秩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海德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解读,《中国哲学年鉴2008》。

列维纳斯《欲望的欲望》读解:一个跨文化的解释学尝试,《列维纳斯的世纪或他者的命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画道、易象与古今关系,《文艺研究》,2008年第7期。

道路与Ereignis:兼论中文翻译对于《通往语言之途》的意义,《世界哲学》2008年第4期。

海德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解读:三个简论,《现代哲学》2007第3期

藏刀与藏天下:庄子大宗师与养生主的政治现象学关联,《江海学刊》2007年第4期。

海德格尔对黑格尔时间概念的解读,《哲学门》第二卷(2001)第一册,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分析哲学的兴趣:在哲学与生活之间,《现代哲学》2003年第2期。

时间问题与存在论、形而上学的可能性,《哲学门》第四卷(2003)第一册,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

海德格尔的黑格尔研究:进入哲学史源初发生的自由境域,《德意志思想评论》第一卷,上海:银河国际出版社,2003年12月。

动作与中介:从生活世界视角出发对黑格尔‘感性确定性’理论的一个解读,《现代哲学》2004年第2期。

生态现象学(德译中),《世界哲学》2004年第4期。

坤德与太空时代的大地概念,《原道》第十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作为解构的哲学史研究:海德格尔对黑格尔哲学的解读,《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春天的心志:对《论语》侍坐章的一个现象学解读,《原道》第十一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在对启蒙的反思中猜度一个问题:何谓成熟,《法兰西思想评论》第一卷,上海:银河国际出版社,2005年。

判断力的强与弱(德译中),《法兰西思想评论》第一卷,银河国际出版社,2005年。

对黑格尔哲学史概念的一个现象学解读,《哲学研究》2005年第6期。

黑尔德“世代生成的时间经验”与儒家“慎终追远”的祭礼空间——对中国伦理“井源”的一个政治现象学-解释学探入,《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七辑“现象学与伦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废墟、伤痕与伦理家园的重建,《交互文化沟通与文化批评》,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海子的“实体”与“主体”:在诸神之争中海子史诗的位置,《“古今之争”背后的“诸神之争”》,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年。

A Phenomenological Reading of Hegel’s Concept of History of Philosophy: An Analysis of “The Gallery of Opinions”, “The Gallery of Knowledge” and “The Gallery of Dresden”, Frontiers of Philosopy in China, Publisher: Higher Education Press, co-published with Springer-Verlag GmbH Pages: 51 - 59 ISSN: 1673-3436 (Paper) 1673-355X (Online) DOI: 10.1007/s11466-005-0016-x Issue: Volume 1, Number 1, 2006.

海德格尔的“之间”思想与“仁”的解释学,《银河国际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第1期。

睨读《中庸》:对《中庸》的现象学解读,台湾《哲学与文化月刊》2006年2月号“现象学专题”。

与德勒兹一起阅读斯宾诺莎的实践哲学,《哲学门》总第十二辑,第六卷(2005)第二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时间、时间-空间,《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5期。

建筑的伦理基础:一个现象学的考察,《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哲学:一个变化中的词语,《银河国际学报》2006年第3期。

何谓大学——银河国际百年校庆之际的沉思,《银河国际学报》2007年第3期。

鸢飞鱼跃与鬼神的如在,《哲学与宗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Heidegger’s Da and Hegel’s Diese, Phenomenology 2005 [ISBN (vol 1) 978-973-88632-2-4 (1) / 978-973-88632-3-1 (2)] Buchares:Zeta Books, 2007.

形上学与形而上学:道学与形而上学的先行预备性考察,《中国现象学哲学评论》第九辑:“现象学与纯粹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

在欲望的欲望与困难的自由之间——列维纳斯《欲望的欲望》读解,《法兰西思想评论》第三辑,银河国际出版社,2007年。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第一部分疏解,《德意志思想评论》第三缉,银河国际出版社,2007年。

编著(译著):

《黑格尔:之前和之后》(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译著),华夏出版社,2011年。

主编《儒学与古典学评论》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创作:

书画作品:

http://www.douban.com/people/kexiaogang/photos

上一篇:计有恺

下一篇:方用

关闭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