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2023年11月8日晚,银河国际“中国文化”系列高端讲座第二十一讲暨同济高等讲堂第38讲于银河国际嘉定校区济人楼101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中国古代艺术生态对当代中国传统艺术传承生态建构的启示”,特别邀请中国传媒大学王廷信教授作为主讲人,讲座由yh86银河国际王菡薇教授主持,全校各院系共计四百余名学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王廷信教授关注中国古代与现代的不同艺术生态,反思当下没有产生文化高峰的原因。王教授创新性地提出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具有“构成性”,在关系构成中强调事物与环境关系,并提出艺术是以情感为内核的感性形式,是具有结构的审美形式。

反观古代中国艺术生态,古代中国文艺创作的四大群体分别为:官方职业艺术家群体、文人士大夫阶层艺术家群体、民间职业艺术家群体和民间业余艺术家群体。探究这四大群体形成的表层原因,可见礼乐传统造就官方职业艺术家群体、乐教传育造就文人士大夫阶层艺术家群体、娱乐需求造就民间职业艺术家群体、民俗传统造就民间业余艺术家群体,而深层原因则包括从礼乐教育的深层价值形成的礼乐系统、礼乐教育传统向文士群体的全面渗透、民间职业艺术家群体对礼乐传统中娱乐价值的取向,以及礼乐传统向民俗系统的渗透以及民众自娱自乐机会的获取。

古代中国的艺术生态在礼乐教育传统的支持下,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教育传统。这种传统重于对社会成员一种诗性精神的养成,在针对人的礼乐教育体系中,让人成为大写的人,让社会成为一个和谐社会,艺术成为一种自觉。传统艺术是传统文化的感性形式和载体,提炼中国传统艺术的价值包括以人为本的创作动机、独特的创作思维方式和高峰迭起的经典作品是十分重要的。

现代文明因社会分工的出现,曾作为农耕社会骨干力量的文士阶层艺术家群体消逝,当代中国文艺创作的三代群体仅存官方职业艺术家群体、民间职业艺术家群体和民间业余艺术家群体。文艺创作群体被窄化到一个狭小的领域。文艺创作活动被窄化为一种谋生手段,未能形成全社会成员建构精神世界的必要手段。因当代社会谋生手段的多样化,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分离,文艺创作在一个高度功利化、物质化的社会作为谋生手段的局限性,使文艺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被轻视。

最后,王教授将目光投向当代,谈及他对当代中国传统艺术传承生态的启示思考。他提倡大力提升文艺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地位,让文艺创作作为构筑当代中国民众精神世界的核心杠杆之一。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应让局部重视转化为全社会普遍崇尚,并唤醒民众的艺术自觉意识,让职业谋生转化为全民普遍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让艺术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因此,全面完善针对文艺创作的支持计划,应当得到更多部门和系统的支持。需要高度重视传统艺术对当代中国文艺创作的滋养价值,传统艺术是传统文化的感性形式和载体,是保存记忆、激发活力的重要保障。弘扬传统文化,重视传统艺术,方能固本培元、守正创新,滋养现代文化。只有重视传统艺术经典样式、思维方式、表现手法、审美趣味对当代中国文艺创作的影响,才能创设传统艺术与全国社会治理、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科技发展、教育发展“共生共赢”机制。

王廷信的讲座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启人深思,使同学们受益匪浅。王教授对同学们现场的提问一一做答,鼓励同学突破自身专业学科界限,寻找自己的专业学习与传统艺术的结合点。现场同学表示,通过王教授深入浅出的讲授,他们更加深入地厘清传统艺术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尤其是传统艺术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也激发了她们对中国当代社会的艺术生态建构的兴趣和期待。

“中国文化”系列高端讲座由校党委宣传部、研究生院与yh86银河国际共同举办,通过邀请国内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分别以“中国历史”“中国哲学”“中国艺术”“中国文学”“中国制度”等为专题讲授“中国文化”,意在“人文滋养,各美其美”,旨在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青年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国情,增强青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促使青年学生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步,在守正创新上有新作为。


(撰稿人:汝之怡 潘思汝)


上一篇:“朱义禄学术著作研讨会”会议纪要

下一篇:“中国文化”系列高端讲座第二十讲“文艺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开讲

关闭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Baidu
sogou